19/06/2023
#每日10題 #社會工作直接服務
猛猛ㄉ出去玩瘋回家還是寫了20題,但錯比較多喔 XD
專技◆社會工作直接服務 - 1092
【錯題】1、2、7、14、17、18、19、20
///
(D) 1. 個案工作者在進行家庭評估時,對於「家庭結構」的評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家庭的優勢指的就是家庭的結構和功能狀態
(B) 家庭因為成員的組成和需求呈現階段性發展
(C) 失功能的家庭溝通模式不能滿足成員的需求
(D) 家庭規則和規範可以呈現家庭整合力的意義
#解析
(A)家庭的系統才是家庭結構與家庭功能
(B)是指家庭生命週期
(C)是指家庭功能,家庭功能有四類:溝通模式、決策型態、角色執行、家庭習慣的因應機制
(D)家庭結構包括:家庭成員、家庭次系統以及家庭整合力
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 四版 謝秀芬著 p52-56
///
(A) 2. 有關個案工作的發展歷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①自綜融性社會工作(general social work)提出之後,也影響了個案工作者介入服務的潛在範圍 ②弗洛伊德的學說認為人的行為大多起於潛意識,因此以責罵、訓誡和處罰方式無助問題的解決 ③Mary Richmond 在 1919 年出版了「社會診斷(Social Diagnosis)」一書,提出了醫學的診斷概念 ④弗洛伊德的學說進入美國之前,個案工作者忙於調查、勸告、說教,也會代替受助者做許多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
③ 1917年
///
(B) 7. 甲機構為了讓個案得到更適合的服務,決定將需要幫助的個案「轉介」至乙機構。請問轉介流程中需要留意的事項,下列何者正確?
(A) 在乙機構決定是否接受轉介前,至少要安排一次共同的會面,由甲機構社工、乙機構社工及個案三方共同參加 (x)
(B) 在乙機構決定是否接受轉介前,應思考自己機構的服務是否能回應轉介的理由
(C) 為維護個案權益,乙機構應儘快開案,不需要再次跟甲機構確認個案的需求
(D) 當乙機構確定可以接受轉介後,甲機構便可以開始填寫轉介單
///
(D) 14. 根據我國「社會工作倫理守則」,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社會工作者對案主的倫理責任包括合理收費及不接受不當餽贈
(B) 社會工作者對專業的倫理責任包括尊重智慧財產權,樂於分享研究成果
(C) 社會工作者對社會的倫理責任包括協助受壓迫者、受欺凌者獲得社會安全保障
(D) 社會工作者對實務工作的倫理責任包括致力於促進社會工作專業制度建立
///
(B)17. 下列何者不是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常見的倫理兩難議題?
(A) 專業價值與個人價值的兩難
(B) 機構便利與案主權益的兩難
(C) 資源提供與福利依賴的兩難
(D) 維護案主權益與遵守法令的兩難
#解析
倫理兩難之類型
一、保密與保護權益或遵守法令間的兩難
二、案主自決與干涉主義之間的兩難
三、專業價值和個人價值之間的衝突
四、資源分配的議題
五、專業價值與機構科層體制之衝突
六、專業價值和社會法令不足或政策不當之衝突
///
(A) 18. 團體如同社會的縮影,成員可以在團體中練習新行為,然後運用在真實生活中。下列何者與前述內容無關?
(A) 團體提供所需要的歸屬感,成員在此情況下彼此認同,然後感覺自己是團體中的一部分
(B) 人際交往的困難,可能呈現在該成員和團體中其他成員的互動關係中
(C) 在團體情境中,某成員人際交往的慣常模式會被複製
(D) 團體工作過程可能可以仿效某成員的家庭經驗,讓團體成員討論家庭動力的議題
///
(D) 19. 下列有關「社會打混」(social loafing)敘述何者錯誤?
(A) 在社團、辦公室、社區、教室裡,打混的人實屬常見
(B) 與他人一起工作時,團體任務在增加,但個人努力卻減少
(C) 利用多人一起工作機會,有人會搭便車,分享團體創造出來的成果
(D) 「冤大頭效益」(sucker effect)會導致後續的「搭便車效益」(free ride effect)
#解析
📍社會打混(social loafing):有人隱藏在團體裡,導致看似人多,團體任務在增加,但個人努力卻減少
📍搭便車效應(free ride):利用多人一起工作機會有人會搭便車,不想付出但仍分享團體成果!團體成員付出較少努力而隨著團體移動前進
📍冤大頭效應(sucker effect):不想成為冤大頭者也跟著打混(搭便車的後續效應)
結論:團體成員增加並不必然保證績效會相對提高,有時會是相反的
///
20. 下列何者不屬於 Irvin D. Yalom 所羅列的團體療效因子?
(A) 早期家庭經驗得到矯正性經驗的重視
(B) 利他性
(C) 普遍性
(D) 與團體領導者支持穩定的信賴關係
#解析
歐文亞隆 Irvin Yalom (1995) 歸納了11項團體的「療效因子 (Therapeutic factors) 」:
1. 植入希望 (Instillation of hope)
2. 普同感 (Universality)
3. 傳達資訊 (Imparting of information)
4. 利他主義 (Altruism)
5. 原生家庭的矯正性重現 (The corrective recapitulation of the primary family group)
6. 社交技巧的發展 (Development of socializing techniques)
7. 模仿行為 (Imitative behavior)
8. 人際學習 (Interpersonal learning)
9. 團體凝聚力 (Group cohesiveness)
10. 情緒宣洩 (Catharsis)
11. 存在性因子 (Existential f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