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5/2025
「父母走後,兄弟姊妹之間漸漸不來往」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而且背後往往牽涉多層心理與現實因素。以下是幾個主要原因:
1. 失去「核心凝聚力」
父母通常是家庭的「中心樞紐」,他們的存在自然讓子女在節日、聚會、家庭決策中有了「回家的理由」。一旦父母離世,這個中心消失了,聚合的動力自然變弱。
2. 原本的關係只是「因父母而存在」
有些兄弟姊妹間本來就不太合拍,平常只是因為「要孝順父母」或「顧及父母的感受」才維持表面的和氣。父母走了之後,這種「勉強的維繫」就沒必要了。
3. 遺產問題引爆潛在矛盾
父母走後常伴隨財產繼承問題,哪怕是小小一筆,也可能讓多年累積的不滿或猜忌爆發,從此形同陌路。
4. 生活圈不同,愈走愈遠
隨著各自成家立業、搬離老家,兄弟姊妹的生活圈、價值觀、甚至語言習慣會逐漸不同,互動自然愈來愈少,最終失聯或只剩社交媒體上的偶爾點讚。
5. 缺乏共同目標與責任
當父母還在時,子女間常會協力照顧老人家;父母離世後,這樣的「共同任務」不再,彼此的聯繫也就淡了。
6. 代際傳承斷裂
下一代的表兄弟姊妹之間未必熟識,沒有從小的情感連結,使得家族之間愈來愈疏離,慢慢地連帶讓上一代也少聯絡。
7. 個人性格與選擇
有些人性格本就偏向獨立,不太依賴親情。父母離世後,這種個性的人更可能選擇「自我生活為主」,不再主動維繫手足關係。
面對這種現象,可以怎麼做?
• 如果你珍惜兄弟姊妹間的情誼,可以主動聯絡,哪怕一年一兩次簡單的關心問候。
• 記得:關係是需要經營的,尤其在少了父母這個牽線人後,主動的人才能讓感情不凋零。
也許你是正經歷這樣的情境、覺得惋惜或失落,也別太自責——這是很多家庭會面對的人生階段。重要的是,你是否還願意伸出手,或者接住對方的那一通電話。